6月9日国际档案日,大河网走访新中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襄城县档案馆,围绕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金字招牌”如何“叫响”,采访我校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大伟。

据报道,1958年5月27日,河南襄城县城关镇成立档案馆,这是“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创立发展的有力见证。如今,档案馆面积逐渐扩大,数量增多,多种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但仍然存在着年龄老化,专业人员缺乏,社会认知度不高的发展困境。
如何破除发展难题、应对社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挑战机遇,从而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高大伟认为,要在关键任务上,立足地方实际,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激活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一方面应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内生变量,建立健全针对性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服务网络化”,优化以数字资源为主的档案资源素质结构,夯实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着重在惠民生、暖民心上提升信息化能力,加速数字档案馆建设。另一方面应坚持系统观念,拓展整合外部资源,把握档案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铆合点”,将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主动融入地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健全发展保障,推进档案数据协同治理。
报道链接:
https://5g.dahe.cn/news/202306091251727(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