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日报客户端报道我校定点帮扶村——范县陈庄镇杨楼村为激活乡村经济,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粽子产业发展提质增速、好项目加快落地、好文化充分挖掘、保护及经济效益动能充分转化。

“杨楼村有着300多年包粽子的历史,至今蒸煮工艺仍保留传统做法,铁锅煮好粽子后,再闷上一夜,粽叶的草木香气会沁进糯米,第二天打开粽叶,糯米晶莹、红枣软烂,品尝一口,真会齿留余香。”杨楼村党支部书记史建奎介绍到。
据报道,杨楼村以前只有一些老人四处叫卖粽子,好手艺因利润微薄,年轻人无人愿意再从事,几近失传。如今,陈庄镇根据杨楼村粽子的独特优势,邀请多方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谋划,最终确定粽子产业起步向外招商,不如鼓励群众自己干,采用“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村集体建设生产车间,企业负责购买设备和日常管理,村民参与生产劳动,集体、企业、农户合理分配收益。为帮助粽子拓宽销路,驻村第一书记于浩杰一边积极走进直播间为杨楼村粽子做着推广代言,一边搜集粽子历史文化遗存资料凭证,为杨楼村粽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老字号商标做着多方准备。截至今年6月,杨楼村粽子已销售150万余只,带动村民近40人在家门口就业。
报道链接:
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464660(经济日报客户端)